发现探索法——奉贤区思言小学 缪晓旭
发布时间:2020-12-28 来源:思言小学

发现探索法

奉贤区思言小学 缪晓旭

一、方法简介

发现探索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教学的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将学生以小组(多为二人或四人)为单位,由教师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及要求,引导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就这一问题在小组内展开探索、分享交流、智慧碰撞,探索出最优结果。发现探索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互助学习,发展学生探索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二、操作步骤

1.研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主题,设计可供学生开展探究的问题。

2.提前分组,布置任务,明确组内成员各自分工。

3.创设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发现探索”学习活动。

4.及时反馈与评价,树立学习的典型。

三、使用建议

1.发现探索法并不适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的内容选择上,教师一定要注意适宜性,既要适应教学内容发现探索的特点,又要适应儿童认知的规律以及知识背景。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仔细研究教材,梳理教材重、难点,同时思考这一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安排发现探究环节,是真的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还是只是流于形式。确有必要,就要认真设计可供小组合作探究的真问题,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不宜使用“发现探索法”。

2.在课上通常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教师抛出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发现探索。在小组探索的过程中,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带动学习欠缺的学生,力争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列中来,实现生生互补。同时,教师要分配好组内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3.学生在发现探索活动中,教师必须明确发现探索的目的要求,并且努力创设一个可供探索活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展探索活动。学生小组探索时,教师要设置“探索活动学习单”,明确:探索问题、任务、方法以及注意点,提供开展探索活动的必要材料,知晓本次探索活动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发现探索提供学习支架。学生探索时,教师要巡回于各小组,及时启发学生联系旧知和方法,运用观察、比较、分析、迁移和归纳等方法,积极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时,教师要把握全局,通过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要及时指导,发现有代表性的方法可预备交流,也可随机深入其中一组,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另外还可以举行小组间的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学习气氛,也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感受合作学习的意义。

4.发现探索活动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汇报活动,并组织学生针对探索交流的过程、方法、成果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指出,优化探索学习方法。同时要突出强调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典型教学片段

《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是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三)》中的内容。学生先前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几何小实践(二)》中,已经认识了角的种类,并学会了按角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而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知道三种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并利用边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为理解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包含关系。

在几何知识中,我们常用展现图片或利用裁剪的纸片进行独立分类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在本课中,由于要探讨边的特点,平面图形不便于学生建构对边的观察,容易对线与面产生混淆。依据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关于三角形的经验,因此,在课中,我安排了两次发现探索活动:一是提供不同长度的小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尽量搭成与其他成员不同的三角形,并发现三角形的边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二是分组合作,自主探索三角形按边分类时边的特点,初步归纳三种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

课前,我将学生以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分发一个装有不同长度小棒的材料信封。在学习三角形的边有三种不同情况前,我要求小组内学生观察、比较信封内的材料,发现老师提供的小棒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老师提供的三组小棒是不同长度的。随即,老师发出合作操作要求:“每人任选三条小棒,尽量搭成与其他成员不同的三角形”。用小棒搭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重点关注在三角形边的特点上,避免与按角分产生混淆,同时也在小组内规避了三角形类型重复的情况,并用实物直观地使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边长度不同,三角形也不同”。

操作活动后,我向学生提出组内探究问题:“你是怎么搭的?你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点?”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组内交流,探索出三角形的边会出现三种情况: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在讨论过程中,我随机深入不同的小组内,掌握分组探究的情况,同时引导有困难的学生按照能力较好的学生的语言进行表述,说出自己的三角形的搭法与特点,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感,感受自己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价值,增强信心,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逐渐勇于表达。

探索活动后,大部分学生已能够顺利地发现并总结出三角形的边会出现的三种情况。接着组织全班交流,邀请小组内坐在左边的学生展示所搭三角形,并将其展示在黑板上相应类别的三角形中,初步感知按边分类。再请全班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角形分类是否都正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说出理由,进行纠正,分类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交流、仔细观察中完成的。当黑板上按边分类的三个集合圈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时,参与的学生都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及对自我的肯定。

接着,再次进行分组探索:“说说这三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由于之前已经有过操作与分类的铺垫,在本次探索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语言清晰完整地概括出按边分类的三角形边的特点。总之,教师不断用指向性明确的提问引导每组学生在拼搭后,利用手中的学具发现边的分类特点,在相互的交流探索中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几何特点进行描述与概括,不仅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前后两次发现探索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思考、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体验到自己发现知识的喜悦,获得独特的成功体验。当然,运用发现探索法要始终坚守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发挥同伴间的互助协作,使每位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重难点的突破中来,通过组内学生的合作,提高能力较不足学生的积极性,在主动思考探究的同时,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乐于合作、勇于表达、倾听他人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