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法
奉贤区思言小学 仰绿苑
一、方法简介:
“动手操作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等探索性活动获得认知、探究、问题结果的学习活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自然、美术等其他学科也较常运用这种方法。“动手操作”是一种直观动作的思考,也称作“用手思维”,学生感官的参与,手脑的结合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也是思维的基础。
二、操作步骤:
1.研读教材,把握目标,安排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环节。
2.选择好教学用的操作材料,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源。
3.向学生预告学习目标和学具要求,做好操作准备。
4.创设操作情境,组织学生展开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
5.汇报交流,反馈总结。
三、使用建议:
1.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和生活背景,精心选择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动手操作学习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和动手操作的内容,既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和特点,又能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依据教学设计,教师要根据本次操作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好教学用的操作材料。选择操作材料要有效,既要考虑教学操作材料在哪些环节使用,又要考虑如何运用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准备好其他辅助的教学资源,如:实物资源、图片资源、媒体资源、课件资源、故事资源等,资源选择也要符合教学的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背景。
3. 提前向学生告知学习目标、学习要求以及所需要的动手操作材料要求,做好操作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有的操作材料是教师提供的,有的材料是学生自备的,无论是怎样的材料,都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质感性、大小性,便于学生通过听、看、摸、摆等感官体验,开展观察、测量、比较、实验等活动。
4.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操作情境,一定要把握操作的最佳时机。操作前,教师一定要明确操作要求,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或者教师进行规范地操作演示。操作时,依据教学需要,可以是学生独立操作,也可以是小组操作。学生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按照操作程序有序进行,注意把观察和操作结合起来,注意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记录现象、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注意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操作中的错误,注意对学习困难生进行鼓励与指导。
5. 操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操作的过程和得出的结果作汇报交流,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要作精要的评价,鼓励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表达力、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分析提炼的能力。
四、典型教学片段:
《位值图上的游戏》是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目标是初步了解位值概念,知道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本课的重点是灵活进行数的表达,加深对位值图的理解;难点是知道并理解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数,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比较抽象,二年级学生如果仅凭脑中思考,很难理解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大小不同。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创设在位值图上玩“放置小圆片”操作情境,要求学生在位值图的个位、十位、百位上分别摆上几片小圆片,并猜一猜这个数位上的小圆片表示几,感知“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大小不同”。此动手操作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官参与、手脑并用,帮助他们加深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让数在数位上的变化灵活生动起来。
课前,我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了30个小圆片和一幅位值图。小圆片和位值图的中间是吸铁皮,便于展示在黑板上;小圆片的一面为红色一面为蓝色,便于表示数的变化过程。此外,我还设计了精美的ppt来展现有趣的动手操作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预习要求向学生预告了《位值图上的游戏》的学习目标和学具要求,请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自己动手制作30个红蓝小圆片和画好“位值图”(A4纸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和操作活动的准备工作。
课上,在学生会读写“位值图”上所表示的数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动手操作活动:“在位值图上摆一摆、写一写”的动手操作环节,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动脑,所以我把它设置为独立操作的活动。活动前,老师借用ppt出示了动手操作的活动要求:“摆一摆”——在位置图上原有小圆片的基础上“加放一个小圆片”或“取走一个小圆片”,“看一看”——观察位值图上表示的数的变化,“写一写”——现在表示的数是几?要找出所有可能的数,需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同时制定了明确的活动规则:①每次只能加放(取走)一个小圆片。②记录下每次加放(取走)后的数。③每次加放(取走)后必须把小圆片还原,即把小圆片“送回家”。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上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之后,我又设计了第二次动手操作的活动:“在位值图上移动一个小圆片”的动手操作环节,寻找不同的移动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数。这是本课的难点,需要集中讨论、智慧地探索,所以我把它设置为小组合作式的动手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同伴之间开展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次活动环节,老师用ppt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让学生探究“移动一个小圆片”后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出示活动要求:①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小圆片。②观察并记录下每次移动后的数。③每次移动后必须把小圆片还原。在操作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分工进行尝试,依次移动各个数位上的小圆片后,观察小圆片位置的变化和表示的数发生的变化,及时记录并讨论正确性。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思考、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通过动手移一移,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进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寻找规律,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交流思辨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形成了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和能力发展,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来回巡视,重点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及时观察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操作的注意点,合理指导,及时鼓励。在动手操作活动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对操作的过程和得出的结果作汇报交流,“说一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最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指出优秀的地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鼓励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表达力、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分析提炼的能力。
当然,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到生活中、社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好问善思的学习情怀,鼓励他们用课堂中学习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