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香·生长》
——学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追寻与涵养
奉贤区思言小学
一、课程背景
相传春秋时代孔子得意门生言偃曾来奉贤讲学,教授弟子学文习字,传播礼仪道德。当地百姓因“敬奉贤人”而取名为“奉贤”。由此,“贤文化”绵延不绝,我们正是在“贤文化”所彰显精神的教育和鼓舞下繁衍生息。
2015年9月,随着奉贤新城的建设,“思言小学”在这片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大地上诞生了。创办之初,学校挖掘“思言”校名内涵,确立了“向着儒香生长”育人理念,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精髓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特定的文化基因,整体规划学校办学愿景,以学生发展为本,扎根中华文脉,开发和建设彰显学校文化和办学愿景的儒香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建设一所充满诗意的儒香校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遗产,它负载着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更聚扰着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儒香·生长”校本课程的建设凸显了“三个扎根”,即:
---扎根民族经典文化
帮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育民族精神,使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扎根儿童发展需要
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发现自我、快乐学习、创新实践、多元发展,为将来人生规划做好铺垫;
---扎根校内外优势资源
发掘有利的校内外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培养目标等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开发,以统整、融合的理念,使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更具特色,从而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推动学校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
二、课程概要
(一)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基于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构建以“儒香·生长”为育人核心的学校整体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开发和实施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群,提供丰富而适合师生发展的校本课程,使课程内容成为学生体验的基础、发展的资源;使教师个性特长更丰满,让优秀教师在这里生长;使学校特色更鲜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形象和品味。
2、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培养文化自信;
(2)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3)知道经典文学、琴棋书画、地方戏剧、民间工艺、民族体育、中华武术、民风民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需要我们学习传承、弘扬创新;
(4)亲近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悠久历史,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
过程与方法:
(1)诵读经典诗词,运用读、诵、赛、演等形式,熟练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节气》、《少年中国说》等,开展经典启蒙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善思、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80条成语故事,熟背古诗词100篇;
(2)通过仪式教育和班团会,强化文明礼仪行规教育,融合养成教育活动,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提供未来发展的原动力;
(3)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动,开设琴棋书画课程,茶艺、汉唐古典舞、国学乐班、武术、乒乓、足球等课程;开设非遗文化课程:越剧、白杨村山歌、偒傣话、撕纸、剪纸、中国结、棕编、土布香包、土布旗袍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在体验学习中热爱祖国文化、弘扬非遗文化;
(4)举行“儒香文化节”、校园节庆活动、“小言子看社会”活动、红色之旅活动等,搭建展示学生技艺和张扬个性特长舞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积淀未来发展的创造力;
(5)融入学科课程学习,找到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育人文情怀;
(6)营造情雅意儒、诗琴画艺、和谐共生的学习成长文化,让师生们置身其中,感受经典民族文化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珍视国家和民族荣誉,热爱中华伟大的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2)从小养成知书达理、文明雅致的礼仪行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礼貌待人,懂得感恩;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二)课程内容
围绕“儒香·生长”校本课程建设目标,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寻求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办学路径,建设《儒香·生长》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成就学生的成长。
1、整体构架课程体系
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构架“儒香·生长”学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板块:雅致、意趣、活力。
“雅致”,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抓手,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底蕴,培养文化自信,融合养成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和基本素养,提供未来发展的原动力;
“意趣”,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动,让学生学会选择,积淀未来发展的创造力;
“活力”,强调思言学子思学结合、言行合一,激活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力,为未来发展积蓄成长的内驱力。
“儒香·生长”课程,以具体的课程学习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
2、“儒香·生长”课程群谱
领域 内 容 年 级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
文化自信 |
仪式教育 |
开笔礼、传统文化主题教育 |
||||
节日课程 |
元宵节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活动 端午节爱国教育活动、母亲节感恩活动、教师节尊师礼活动、 国庆爱国教育活动、中秋诗歌诵读活动、重阳节尊老爱老活动、元旦迎新活动 校园儒香文化节,包含: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爱心节 |
|||||
少先队课程 |
“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礼仪教育课程 |
|||||
琴棋书画 |
拓展课程 (选择修习) |
扬琴、古筝、围棋、书法、国画、茶艺(各年级必修)、汉唐古典舞、国学乐班(唱诗)、国画、衍纸、折纸、纸艺花 |
||||
非遗传承 |
拓展课程 (选择修习) |
越剧、白杨村山歌、偒傣话、撕纸、剪纸、中国结、棕编、土布香包、土布旗袍 |
||||
文学诗词 |
阅读、班队课 晨读和午诵 |
名著阅读、国学课本剧 |
||||
经典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节气》、《我爱贤城》、《少年中国说》、唐诗宋词、国学乐歌(129首) |
||||||
活力体育 |
拓展课程 (选择修习) |
武术、乒乓、篮球、跆拳道、足球、自编操、羽毛球 |
||||
阳光体育活动 (必修) |
武术操、越剧韵律操操 |
|||||
职业体验 |
节假日 |
跟着爸妈去上班、非遗传承
|
||||
小言子看社会 |
社会实践活动 |
区博物馆、图书馆、非遗办、红色之旅等 |
(1)构建主题文化课程
学校设立“儒香文化节”,设计既有鲜明时代特点又能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系列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仪式教育、国学经典诵读、二十四节气综合实践活动等,主题文化课程群,为儿童缔造生命成长的乐园,让儿童在诗意栖居的生活世界里伸展和彰显生命灵性。
(2)凸显儒香生长课程特色
让师生“向着儒香生长”,正是“儒香·生长”课程追求的理想境界。“雅致、意趣、活力”通过三类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一是博雅类课程必选,如《三字经》、《国学乐班》、茶艺等,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兴趣类课程自选,如越剧、棕编、土布编织等,为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专长类课程双选,根据学生的发展潜力,组建专业社团,利用330、快乐星期五课程、学校少年宫等,由本校教师和校外名家、家长资源,开展专业性的指导与训练。
“儒香·生长”课程,成为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课程,也成为孩子们受益最多的课程……
(三)组织实施
“儒香·生长”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不仅基于学校办学的教育哲学的追求,更是依托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管理、组织实施。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获取课程开发能力
成立“儒香·生长”校本课程建设领导、执行、研究、教材开发四个小组:课程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发展思路、制定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执行小组——负责落实方案、检查、指导,反馈、总结;课程研究小组——负责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教师授课和培训;教材开发小组——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激活教师开发课程意识。
2、挖掘课程教学资源,构建课程开发群谱图
聚焦课程建设目标,学校有意识、多渠道挖掘课程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确定课程开发主题。一是发挥本校教师教学特长,开设“琴棋书画”类课程,如:书法、国画、古典汉唐舞、武术(操)、茶艺、剪纸、土布旗袍、国学乐歌演唱、经典诵读等等;二是争取政府文化配送,引进社区课程资源,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如:白杨村山歌、偒傣话、书法、中国结编织、土布香包等;三是学校投入经费购买课程资源,请进专业老师实施课程,如:越剧、围棋、象棋、武术、足球、乒乓球、古筝、扬琴、撕纸、棕编等,多渠道、多途径的引进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逐渐形成“儒香·生长”校本课程群谱图。
3、创新课程实践模式,培育儒香课程特色
为了满足学生的选择学习,学校一方面开辟校本课程的选课平台,向家长、学生公布学校“儒香·生长”课程内容,指导孩子选择学习;另一方面,开辟多元学习时间,创设学生多元学习的时空:每周一至四的330课程学习、快乐星期五课程学习、双休日(寒暑假)的乡村少年宫活动,为孩子们的多元学习创设了时间与空间,浸润学生生命成长。
4、营造儒香环境氛围,滋养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以建设“言子小书苑”为目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系列校园景观,彰显学校文化内核。走进思言小学,一股浓浓的儒香气息扑面而来:儒雅伟岸的言子雕像、书香雅气的校门景观、彰显“一训三风”的校园大厅、儒香浓郁的言子学堂、凝聚民风民俗的“一家亲展览馆”、“闻香品茗”的茶艺课堂、“墨韵涵香”的书法教室、童心飞扬的“思思言言”吉祥物……传统的屏风画墙、竹简书轴、祥云窗格等氛围,串起了一道浓浓的儒香文化学习场景,让孩子们在一物一景、一事一情、一书一文的文化氛围中闻道于经典,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浸润成长。
(四)学习评价
学校重视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评价,考核评价分两种,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评价。
1、学生层面:采取平日过程性考核和期末总结性考核的方式
(1)过程性考核
在平日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从情感、态度、参与程度给与评价,以发放语言激励性评价和“小言子积分卡”为主。
(2)总结性考核
学校每学期举行“诗琴画艺,让生命之花在这里绽放”的校本课程静态、动态成果展示。诗韵(国学经典、诗歌诵读等)、琴筝(古筝、扬琴等)、、歆艺(戏曲、茶艺等)等课程,以动态展示为主,并结合学校儒香文化节、艺术节、六一节等载体,演出展示优秀课程活动成果;撕画(撕纸、书画等)、文化寻访实践课程等,通过图片、照片及作品展示,评选校本课程学习小达人、儒香小言子,并为学习成果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
2、教师层面:采取随堂性考核、资料性考核、总结性考核种三种方式
(1)随堂性考核
检查任课教师的校本课授课情况:主要是授课方式是否生动活泼,授课是否准备充分,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力和水平是否在逐渐提高。
(2)资料性考核
检查教师的备课资料、学生动、静态作品,进行过程性指导与要求。
(3)总结性考核
以期末学生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为主,辅以学生在民族文化艺术节上的参赛成绩为辅,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
三、活动举隅
与圣贤为伴 让童诗飞扬
——奉贤区思言小学第二届儒香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淀学校文化元素,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实现学校文化战略发展,思言小学每年的3、4、5月份召开学校儒香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瞻仰言子像,开设唱诗歌班等,让学生与圣贤为伴,让童诗飞扬;同时结合丰富多彩的德育、少先队、体卫艺科、图书馆、红读等条线活动,让学生学会同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从而不断促进儒香校园的建设,努力推进儒香文化品牌。
活动名称 |
与圣贤为伴 让童诗飞扬 ——奉贤区思言小学第二届儒香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
活动目标 |
1.瞻仰圣贤言子像,学习言子事迹,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 2.开展“让童诗飞扬”系列活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打造诗意的儒香校园。 |
活动时间 |
校园儒香文化节期间(3、4、5月) |
活动内容 |
1.走进圣贤:圣贤引领我成长 组织全体师生通过“正衣冠,立大志,拜圣贤”瞻仰校园言子像;参观言子学堂,学习“贤文化”读本,了解言子事迹,进一步学习言子为人为学的精神,激励全体师生以圣贤的智慧和人格为标尺,进一步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共同为学校发展凝聚力量。 2.共建家园:诗路花语 诗香满园 让诗词走进校园。对学校底楼长廊进行文化设计,向全体师生、家长征集体现“雅、礼、思、行”的诗词名句的软笔、硬笔书法作品以及体现“春、夏、秋、冬”美术绘画创造作品,营造浓浓诗香的校园文化氛围。 3.班班诵读:春天里的诗歌 让诗歌走进班级。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春天里的诗歌”大比拼活动,以诵读经典诗词为载体,以唱诗班、班班诵读为载体,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浸润和熏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诗词考章:学做诗词小达人 让诗词走进学生。设计儒香文化节诗词特色章,根据不同年级对古诗词积累等要求进行“小诗童章、小诗人章、小诗仙章”等争特色章活动。 5.诗词大会:礼尚诗学 魅丽诗韵 让诗歌走进家庭。通过班级诗词大会选拔推荐的基础上,学校开展校级“礼尚诗学 魅力诗韵”亲子诗词大赛,通过“听诗猜诗、吟诗对诗、画诗演诗”等形式,综合演绎“诗琴画艺”让生活更美好的优秀诗词家庭,以小手牵大手,让诗词文化进入家庭,家校合一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6.成果展演:圣贤见证我成长 开展成果展示大会,对“与圣贤为伴 让童诗飞扬”活动进行总结,对优秀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颁奖和展示。同时在言子像前通过“拜圣贤、报佳绩、宣誓词”仪式,在圣贤的见证下,感受师生在儒香文化节中的快乐成长。 |
活动评价 |
1.进行儒香文化节微信推送、校网网站报道等,宣传师生、家长活动情况; 2.开展成果汇演和总结表彰大会,展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3.进行活动资料的整理、归档,优秀内容汇集成册,作好资料保存工作。 |
四、总结反思
“儒香·生长”校本课程我们刚刚起步,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扎根中华文脉,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教育智慧,畅想诗意的儒香校园之梦!
1、扎根中华文脉,弥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气息
紧紧围绕建设“诗意的儒香校园”目标,分步打造“诗意的长廊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民俗文化学习作品”长廊,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校园文化中流淌。
2、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民族文化主题教育
以“触摸传统文化的创新体验”为主题,围绕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创新学校“儒香文化节活动”,开讲“传统文化讲坛”,开展“春天的唐诗”诵读活动、“唱诗班”活动,深化“二十四节气”等主题活动,带着诗词来修身,扎根中华文脉,植养人文气韵,培育未来新人。
3、优化校本教材建设,提升课程品质
建立校本课程研修机制,组织、引导教师们结合校本课程实施设计研究课题、开展专题研究、编写校本课程,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