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提升校园劳动基地的活力与生机,学校积极开展耕读教育,即“亦耕亦读”,将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有少年“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直至今日,这种既亲近书本,又亲近田地的“耕读之风”依然十分盛行。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耕读教育为校园文化提质增效注入了新活力。
耕读老传统,带来教育新选择
在学校食堂东侧是一大块儒香耕乐园,由各年级认领其中的一块。开学伊始,思言小学的“儒香耕乐园”迎来了勤劳的小主人们——每天都有一个值日中队在那里开展劳动。瞧,他们手持农具,为一片片小菜园松土、除草、播种、浇水,种下希望的种子。
“教育即影响”,学校以“耕读乐园”为载体,鼓励学生们亲近大自然,参加劳动,全面发展。耕读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教育传统。尽管随着农耕时代日渐远去,但其培养的尊农爱农、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等品质依然弥足珍贵 “耕读传家”的理念对于强化学生孝敬父母、友亲睦邻、勤俭持家,对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形成优良的家风有着积极作用。
劳动融入文化,引领校园新风尚
学校以“第三课堂”的形式开展耕读实践。学生参观校内菜园,了解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又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手播下一棵棵幼苗。将学生从课堂学习引向大自然中学习,以经验学习为主走向实践探究式学习,如观测记录天气状况、认识了解农具农艺、践行农业劳动、创作农耕诗词书画等。通过耕读活动,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实践化、立体化。
以统编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二年级有《田家四季歌》《青蛙卖泥塘》等,三年级有《大青树下的小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等,四年级有《牛和鹅》《乡下人家》《芦花鞋》等,五年级有《落花生》《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还有很多与耕读有关的田园诗。通过耕读活动,平时的学习内容就“活”了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耕读教育,还需要家校形成合力。学校开展家庭共育种植活动作为种植课程的补充,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劳动、共同研究。
在家校共育课程中,强调人人参与。还可以创新课程评价机制,制定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度课程评价机制,围绕耕读活动、劳动成果、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展开评价,在评价中调动、激发家长、师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
撰稿:杨佳 摄影: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