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发布时间:2019-08-13 来源:思言小学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有感

何佳英

    利用假期的空余时间,我细细研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实在是受益匪浅。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切入,通过对各位老师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我在书中许多案例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以及将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王晓春老师的解读对我将来真正接触学生,正面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王晓春老师在前言部分就写道:“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那么思维方式指的是什么呢?思维方式是指思维倾向、思维脉络、思维倾向、思维习惯等等。教师要具有反思意识,通过解剖自己,认识自我,让教育走向科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认识自我”比了解学生还要重要。我认为很有道理。作为教师,剖析自己的认知,做好反思工作,对提升自我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清教育与管理的区别。

首先,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与交流。真正的教育不是要像官员那样去“领导”学生,而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虽然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但我们需要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在什么地方,而不是单纯的迷信管理。

其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培养主体性和自觉性)。面对学生时,我们不应该强制要求学生满足我们的目的和需求,而是采取可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成长。

再次,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在真正的教育中,管理只是辅助手段,教育离不开管理,但教育者不能向管理者“投降”,科学性教育应当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最后,管理的核心是秩序,教育的核心是发展;管理以约束为手段,教育以提升为手段;管理的目的是效率,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和管理有着很大的分别,如果将管理等同于教育,甚至替代教育,无疑是对教育本质的抹杀。

用王老师的话总结:“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显性问题。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除了要弄明白教育与管理的差别,也要搞清楚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理智的发动机。有了爱,教师才会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智慧去教育学生。

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理智。理智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情况,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果不节制,就有可能失去必要的理智,就很难静下心来研究问题;但如果理智过头,又显得缺乏人情味,容易僵化师生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情感和理智是相互支撑又相互妨碍的。王老师说的好,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找到情感和理智的平衡点。

那么成为一个聪明的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要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止是师生关系那么简单,还包括同事关系,与上级的关系和家校关系等等。其次,我们应当利用可利用资源,在准备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有经验的老师的教案,或者上网查看相关的教学经验总结。另外,利用有效的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我们要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做好细致的教学安排。最后,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总结。

作为教师,我们在孩子们面前有着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甚至是权力优势。但面对问题时,有时会省却思考。我们应当改变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沉积在头脑中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