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班李佳骏家长育儿小故事
我家的育子故事
一(2)班李佳骏家长
孩子的童年也是父母的第二次童年。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学习、“疯”。
“削苹果!我要吃苹果!”听到孩子这样的声音,妈妈跑到孩子面前,也重复了这句话。孩子有些生气,“妈妈削苹果!”
这是孩子在幼小班时曾经多次发生的小事。妈妈感觉到,孩子的依赖、命令、理所当然的状态全部体现。
“亲爱的妈妈,请帮我削一下苹果,好吗?”妈妈对孩子说,只要你重复一句这样的话,而且眼睛看着妈妈说,妈妈就会马上削。
孩子起初不“中招”,次数多了,按捺不住,就模仿性地重复一下。一会儿,果盘就端到茶几上了。孩子美滋滋地品尝着他的苹果。
妈妈虽然知道孩子有时并非真诚得表达,但至少孩子能够勇敢地说出口了。慢慢地,孩子就会明白语气态度的不同,效果就会不一样。需要家人或他人帮忙时,就得文明礼貌!现在一年级了,孩子常常会对家人讲,“谢谢!”他也渐渐懂得了感恩。
孩子小的时候,常常坐在沙发上,昂着头就对家人问:“IPAD去哪儿了?”爸爸回答说“茶几上找找!”“没有!”孩子粗略扫视一下,不假思索地回答。等爸爸前来找时,却在茶几玻璃平台下面安静地放着。随意、随性是孩子存在的问题。爸爸常常说“找东西,先看清楚再回答。要思考,再问问题!”渐渐地,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就会自问:“早上我还听了录音的,去房间里找找看。”学会解决问题,有一点点逻辑推理,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我饿了!”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想吃。通常奶奶第一时间会做面条、点心之类的食物给孩子。但最起初孩子闷着头,吃完就碗勺一放,径自玩他的玩具。妈妈在家时,看到就会引导说“把碗勺送到厨房,并对奶奶说,吃饱了。”这是一种良好习惯,一种沟通交流。平常在吃饭时,要求孩子不要一次性盛太多,吃多少盛多少,不够再添加,要尽量碗里不能留米粒,节约粮食,父母也要以身作则。有时在吃之前妈妈也会让孩子问“奶奶你也吃一点吧?”虽然知道奶奶不会吃,但这是一种关心,一种想到他(她)人的思想。因此,现在如果去“全家”买孩子爱吃的脆骨肠,孩子都会对买单的家人说“谢谢!你也尝一点吧?”听到这些,我们也会心地笑了。
孩子的礼貌态度、思维习性、关心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学,潜移默化。生活中有喜有忧,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烦恼和不开心等,父母正确地引导,孩子就会学会遇到烦恼要正面面对。烦恼其实是成长的奠基石。对孩子的教育要张弛有度,慢慢引导,“蜗牛”虽然爬的慢,但是一定会牵着家人看一路美丽风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