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陈佳妮
发布时间:2019-10-30 来源:思言小学

[单元]三上第八单元 课文

[课题]24 司马光

[教学总目标]

1.认识“司、跌、皆、弃、持” 5个生字,会写“司、庭、登、跌、众、弃、持”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背诵《司马光》。

[教学技术和学习资源运用]

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皆、弃、持” 5个生字,会写“司、庭”2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熟读成诵。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猜故事,激趣揭题

1)引导学生回顾一、二年级学习过的古诗《池上》《村居》,说一说:这些古诗里儿童在做些什么事情?

2)激趣揭题:我们以前学过的《池上》《村居》都是古人用古诗的形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2.认识“司”字,学习复姓。

1)认识生字“司”,正音,齐读。

2)提问:对于司马光,你了解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后,出示司马光的简介

司马光生于1019年,1086年逝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资治通鉴》。

3)学习复姓。

①指名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②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

③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

④教师讲解“司马”一词,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表示姓氏。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1)学生根据要求初读课文。预设难读的字词为:瓮(wèng)、跌(diē )、(mò)、迸(bèng)。

2)指名读,教师随机正音。

2.今古对比,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

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它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指名简单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2)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文言是指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

3.明确文中人物,读出停顿。

1)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哪个字指的就是司马光?除了司马光,文中还有哪些人?

课件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人物。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①指名回答。预设:群儿、一儿、众、光、儿。板贴人物名称的词卡,学生齐读词卡。

②提问:这些人物分别指谁?引导学生区分“群儿”“一儿”“儿”。

3)师生、男女合作朗读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教师小结:朗读停顿也是有规律的,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三、理解句意,读出节奏

1.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要求:借助课文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

提示:为了便于我们读者理解,课本的古文学习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课文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

(1)理解“群儿戏于庭”。

①提问:这一群小孩在干什么呢?

请学生说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要。

②学习“戏、庭”。

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在庭院里呢?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通过组词来理解。

提问:谁能给“戏”组组词?

小结:文言文真有趣,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差不多,组组词我们就理解啦。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过渡:他们正玩得开心,这时发生了什么?(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提问:你想给这句话中哪个字来组组词?

预设:跌一跌倒;没一一淹没

过渡:你们瞧,这样读文言文一点都不难!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字词的理解,用自

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一个小孩子爬上了水翁,一不小心跌倒,掉进了水里。

②过渡:刚才同学们说的“爬上…”,课文里用的是“登”,其实和“登山”“攀登”里的

”是同一个意思呢。

③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瓮吗?

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区分瓮和缸

④指导朗读,读出节奏:一儿/登翁,足跌/没/水中。

指名读,齐读。

(3)理解“众皆弃去”。

①过渡: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其他孩子做了什么?

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

②提问:你还知道其他带有“皆”字的成语吗?

预设:皆大欢喜、人尽皆知……

(4)理解“光持石击翁破之”。

①过渡:众皆弃去,这个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

②提问:司马光他是怎么砸的?

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高高地举起石头狠狠地砸向水翁),理解“持”“击”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光/持石/击瓮/破之。

指名读,做动作读,齐读。

(5)理解“水迸,儿得活”。

①播放水迸的声音

②过渡:故事的最后怎么样啦?

指名说。预设: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6)小结:我们借助注释,通过组词等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部分词语。看来,学习文言文也挺简单哦!

2.理解句意,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还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小窍门)——有时可以通过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的方式来理解句意。

(2)教师读课文,学生边跟读,边画停顿线,注意读出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指名读。

(4)练习“声断气不断”。

①引导:同学们,你们吃过藕吗?藕切开来的时候还有丝连着,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藕断丝连”。文言文的停顿之处就要读出“藕断丝连”的感觉。

②教师再次范读课文,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熟读成诵

(1)齐读课文

(2)课件出示课文,只显示人物,其余留空。指名读,齐读。

司马光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司、庭”2个字,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

要点:“司”和“庭”都为半包围结构,“司”是右上包围,“庭”是左上包固,要注意“先外后”的书写规则。

2.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

3.学生练写

4.展示点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司马光》。

板书设计:             

 24司马

复姓                      文言文

群儿、一儿、众、光、儿

 

分享到:
相关信息